发布日期:2025-06-25 22:43 点击次数:109
白起的“人屠”之名,源自他始终把杀敌视为战争的最重要任务。在战国时期,其他著名将领的目标通常是攻占城池、扩展疆土,而白起则专注于彻底歼灭敌军。比如在伊阙之战中,他斩首了24万敌军,华阳之战中又斩杀了13万人;他更曾消灭了赵国将领贾偃及其2万军队;在水淹楚国鄢城时,他导致数十万楚国百姓的死亡;攻韩之战,他又斩首了5万韩军;而在长平之战中,他更是通过前后两次的围歼和坑杀,消灭了赵国整整45万人。
整个战国时期,七国共计战死200多万人,而白起一人所杀的就超过了百万。因此,他被人们称为“杀神”。可以说,凭借着战无不胜的战绩,白起率领秦军横扫六国,几乎摧毁了六国的一整代人,这为秦国的崛起和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。然而,尽管白起有着赫赫战功,最终他却死于秦昭襄王之手,被赐剑自刎。
作为一位杰出的国君,秦昭襄王不可能不了解白起的伟大贡献,那么,为什么他最终要亲手结束这位战神的生命呢?这与白起在长平之战中的战略作用密切相关。
1. 长平一战,决定国家命运
展开剩余82%长平之战与战国时期的其他战争不同,这是两国的生死较量,是一场将两个国家所有潜力都推到极限的战争。从兵力的角度来看,赵国调集了45万军队,几乎倾尽全力。秦军则更多,不仅有超过50万大军,在白起围歼赵括的赵军时,秦昭襄王亲自带领人马增援,动员所有15岁以上的男丁参与,支援长平战场。两国在战国生产力的背景下,投入上百万的兵力,足见这场战役的前所未有。
此外,参战的各方将领也是这场战争的焦点。赵国的名将廉颇、马服君赵奢、赵括,都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,而秦国则通过离间计和隐瞒主帅身份,成功让赵括处于指挥核心。赵括对秦军主帅白起的真正身份一无所知,这也是白起获胜的重要原因。
整整三年,赵国消耗了大量的粮草,直到赵括迫于压力主动出击。秦国的胜利同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,士气低落、民力枯竭,长平之战的规模也因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。
2. 白起的神奇指挥
在长平之战中,白起展示了近乎神乎其技的指挥能力,他对赵括的每一步行动都进行了精确的计算与掌控。白起首先通过巧妙的反间计,成功利用赵国内部的矛盾,将赵括推上了前线指挥的位置。此时,赵国的高层对白起的部署一无所知,这为秦军的胜利打下了基础。
在战斗过程中,白起以巧妙的退却诱敌深入,使赵括误以为秦军在撤退,进而发动了全面进攻。而白起则借助坚固的防线消耗赵军的战力,在赵括指挥下,赵军渐渐陷入了困境。随后,白起派出奇兵,从侧翼包围了赵军,迅速切断了他们的补给线。
最终,赵括率领的45万赵军被困在了秦赵两军的包围圈内,而断粮成为致命打击。46天的时间,赵军几乎全军覆没,赵括死于箭下,剩余的士兵纷纷投降或自相残杀。白起以一个近乎不可能的战术成功地实现了歼灭战,这也是白起被誉为“战国四大名将之首”的原因。
3. 长平之战后的血腥清算
长平之战不仅是一次军事胜利,也给赵国带来了惨重的损失。虽然白起成功地歼灭了赵军,秦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,死伤近二十万士兵。在战斗结束后,白起做出了一项震惊天下的决定——将所有归降的赵兵一律坑杀,这一举措造成了赵国几乎彻底丧失了战斗力。那些本来被俘的赵军,最终死于非命,除了240名幸存的赵国幼童外,其他人全部死亡。
这场大屠杀让赵国几乎家家戴孝,而在战场附近的遗址,至今仍能挖掘到许多当年的遗物,血腥的气息仿佛穿越了千年,成为历史的见证。
4. 长平之战后的悲剧
尽管长平之战让秦国获得了极大的战略优势,但白起的命运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。白起在战后请求继续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,但秦相范睢却因忌惮白起的功高而阻止了他。此举导致了白起与秦昭襄王之间的矛盾。最终,秦昭襄王在长平之战后的疲惫之下,决定派遣王陵继续攻打邯郸,而白起则因病未能出征。白起在未能亲自指挥的情况下,秦军失利。
秦昭襄王最终决定召回白起,但此时白起对局势已不再抱有信心。最终,白起因言辞不满被秦昭襄王命令驱逐出咸阳,丞相范睢趁机向王上告状,指责白起愤懑不满。
不久,秦昭襄王命令白起自尽。白起在出城不久,收到王命赐剑时,心情复杂,难以接受自己的结局。他在回望秦国的途中深感悲凉,并自问:“我为何要至此?”
最终,白起在临死时,坦言自己因为长平之战中的血腥举措而罪不可赦,但他也明白,自己为秦国立下的赫赫战功,将永载史册。而秦人虽然悼念他,但却也不敢忘记他冷酷无情的手段。
白起死后,秦国虽然统一天下的胜势愈发明显,但历史却永远铭刻下这位“人屠”的名字,以及他在长平之战中的悲剧性结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